潮评丨取消预约不应一免了之

近日,南京多个景区不再要求执行实名预约,市民和游客有序进入老门东景区游玩。图源:视觉中国

暑期出游,今年迎来了新变化。“取消预约”,成为2024年国内旅游市场的热词之一。半个多月前,浙江全省A级旅游景区一般实行免预约准入,文博场馆对非团队游客一般实行免预约准入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成都、南京、武汉等地的大部分景区也都纷纷官宣“免预约”。据新华视点报道,一些地区取消预约后游客量有明显增长。

不管是“如约而至”也好,“不约而至”也罢,看似是景区管理方式之变,背后其实是文旅市场发展阶段以及游客需求之变。

近些年来,随着人们文旅需求的升温,旅游景区在旺季经常出现“人从众”场景,多次发生“挤到游客喊退票”事件。集中涌入的游客不但降低了出游体验感,潮评丨取消预约不应一免了之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,对古迹文物的保护也非常不利。正是在文旅需求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,几年前,国内一些景区开始探索预约购票制,同时相关部门也对预约制积极推广和部署。2015年出台的《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》就提出,鼓励博物馆、科技馆、旅游景区运用智慧旅游手段建立门票预约制度。2019年8月23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,鼓励景区尤其是资源脆弱型景区推行门票预约。

平心而论,预约制对于更好满足人们出游需求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、推动旅游业稳定有序发展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但是,几年实行下来,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。比如,过度收集游客个人信息、热门景区门票供不应求、预约程序较为繁琐、“一票难求”之下甚至催生“黄牛”现象……当然,这些问题,暴露出的仍是管理短板,板子不能打在“预约制”上。

有的问题,是因为景区没有做好基础性工作。就拿景区承载量来说,根据2015年发布的《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工作导则》,不仅包括最大承载量、空间承载量这样具体可以量化的指标,也包含设施承载量、生态承载量、心理承载量、社会承载量、瞬时承载量、日承载量等“软指标”。如何确定适合景区各自实际的承载量指标,并不简单,需要下一番功夫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。还有一些问题,要么出在预约制度设计不完善和执行“一刀切”上,没有周全考量不同时段客流差异、预约步骤繁简、个人信息保护情况、“黄牛”倒票漏洞、境外游客和老年群体操作不便等“细节”,导致预约制被“吐槽”。

这些问题,从更深层次上来说,反映了广大游客对高质量的文旅供给提出了更加精细的要求,也恰恰说明文旅市场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。

预不预约只是手段,提升服务才是关键。解决上面的这些问题,不能只靠一纸通知一“免”了之。目前,一些热门景区取消预约后,又出现了游客拥堵、体验感变差等现象,需对客流作更科学的预测分析、更有效的引导,向公众发布可触及更精准的即时信息,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。比如,为了应对暑期客流,北京天坛公园提前研判分析线上购票情况和游客结构变化,根据验票情况动态调整回补票量;上海则通过“乐游上海”小程序,显示全市约140个景区(点)的实时客流和最大瞬时承载量,游客一看便知景区是“舒适”还是“拥挤”。

如确需保留预约的,应结合实际优化预约机制,加强精细化管理,尽可能改进和优化预约制度,在高峰期“熨平”客流,确保文物安全、维护参观秩序。对更多已经取消预约制的文旅景点而言,既要纠正“过度预约”现象,同时也要做好“免预约”的后半篇文章,综合考虑人流量、承载量、参观体验等因素,做出因时因地制宜的决策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1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最近发表